大冶资讯网

巷遇·炉下埕:巷子里走出去的他入选邮票珍藏版

2023-08-20 06:16:51 来源:泉州网

巷遇档案

炉下埕,与台魁巷、裴巷纵向交错,北向有一小巷名破古巷,与清军驿相连。

炉下埕得名,与在裴巷卖药行医济民的宋时游方道人裴仙公有关,据称此处即为裴道人炼丹炉所在地。据炉下埕3号长大、今年84岁的王春麦阿婆介绍,小时候,炉下埕车、马、轿都是由台魁巷出入,炉下埕与裴巷之间建有一座宫庙,居民只能由宫门进出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炉下埕另作“路下埕”,陈垂成、林胜利所著《泉州旧铺境稽略》中,华仕铺所含奇仕境区域为台魁巷(奇仁巷)、路下埕、陈厝巷、路下埕口至裴巷南端的裴巷两边;境庙奇仕宫,在台魁巷,面对路下埕;华仕境范围亦包含清军驿口至路下埕口的裴巷两边。

炉下埕东接裴巷

炉下埕示意图。(陈慧芬/制图)

03:22

炉下埕1号

小巷古厝边 走出关心下一代全国“最美五老”

炉下埕1号保留旧居墙体,出砖入石风格

炉下埕古厝边1号黄家,全国关心下一代“最美五老”、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执行主任郭荣辉,1935年2月在此出生。

郭荣辉的侄子们介绍,当年家中两个男丁,父亲黄澄清1924年生人,叔叔郭荣辉随祖母姓郭,以躲避国民党“抓壮丁”。

炉下埕1号保留旧居大门和墙体

黄澄清十几岁时,父母均已过世。年幼的郭荣辉由兄嫂栽培,1942年就读于西隅中心小学,1958年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,历任校党委副书记、常务副校长,1989年底任福建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,1992年兼任福建省教委主任以及省关工委副主任,1994年起兼(担)任省教育系统关工委执行主任至今。

今年5月,郭荣辉回炉下埕探亲,与嫂子合影

离开泉州到福州上大学、工作,郭荣辉一直心系家乡亲人。侄子们记得,母亲一到日子就站在门口等邮差,因为叔叔郭荣辉参加工作后,按月寄回泉州10元贴补家用,直至到侄儿们长大成人陆续参加工作,从无间断。当年5分钱即可下馆子,吃一碗水丸汤,2毛钱一碗肉羹汤,社区每个月发给孤寡困难群众的生活救济金是5元。

郭荣辉回到母校西隅小学(西隅中心小学/供图)

郭荣辉返校感怀(西隅中心小学/供图)

感恩读书给人生带来的美好影响,郭荣辉致力于关心下一代成长。

2005年,他倡议开展“捐书助学献爱心”活动,十多年来,募资9000余万元,跑遍福建的海岛和山区,为全省7000多所中、小学(中职)幼儿园捐建6000多个“爱心图书室”和近300个“心天地多媒体互动阅读教室”以及捐赠近万个“红书袋”,有效地帮助400多万师生改善图书阅读条件。

2021年,由教育部批准,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“纪念教育系统关工委成立30周年”四枚纪念邮票珍藏版,全国经常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“五老”(老干部、老战士、老专家、老教师、老模范简称“五老”)达190余万人,仅4名“五老”代表入选邮票珍藏版,郭荣辉是其中之一。多年来,他还获得“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”、“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突出贡献奖”、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“先进工作者”等荣誉称号。

2022年,入选全国关心下一代“最美五老”。

郭荣辉(下排右一)作为最美“五老”,入选“纪念教育系统关工委成立30周年”四枚纪念邮票珍藏版

炉下埕3号

建成百货创办人 走出从学徒到创业的人生路

炉下埕3号,房子的前落,原为一间手巾寮,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建成百货创办人之一王炎卿先租后买,拆除改建;房子的后落原为三间张民居,为王炎卿购买炉下埕一邻居土地所建。王家后人回忆,1949年,人民解放军进泉州城,在自家后落三间张大厅打地铺休息。

炉下埕3号外观保留闽南传统民居风格,立面配疏窗、花格窗。(许志荣 2018年摄)

对看堵饰花鸟等吉祥图案(许志荣 摄)

如今,王炎卿之子王群荣一家住于此地,房产历经析分改建,尚保留大门旧有风貌和天井格局。王群荣还收藏着父亲口述、姐姐记录的《自传》,请泉州名家王爱琛先生根据《自传》撰写父亲生平,装裱挂于客厅,以为纪念。

王炎卿生平 王爱琛书写

王炎卿在自传里讲述了他从学徒到创业的过程。上世纪初期他曾在泉州城内多家商户当过学徒及做业务,如南街泮宫口王瑞昌百货店、王新记、庄府巷口琦芳百货商店等。12岁那年,王炎卿家贫辍学,在南街泮宫口王瑞昌百货店当学徒,领到第一份薪水2块银元,当即买了一把碗,并拍照留念。

12岁当学徒,领到薪水,拍照留念。(王群荣/供图)

王炎卿结婚照(王群荣/供图)

王炎卿为母亲在炉下埕做寿(王群荣/供图)

泉州文史人士蔡永怀记得,长辈常常说起“王阿炎”,就是王炎卿。王炎卿自传中提到,蔡永怀祖父蔡德生在南门经营协议隆商号,1929年,得知王炎卿自办小百货商店遇到困境,高薪聘请他到店负责采购收账等职,达6年之久。稍有积蓄之后,王炎卿又自己创业,并于1937年,由颜受福介绍与施拔英,在中山南路326号组织建裕棉布百货批发,股东颜受福、颜受谦、吴啟东等,并推其任副经理。蔡永怀介绍,1942年,施拔英、江泽章、颜受福、颜受谦、陈锦树、王炎卿等人以及泉州几大商号,联合创办建裕公司,址设中山南路,进行棉布批发,经营沪产花纱布,成为英商“纶昌”牌花布在泉州的总代理商。抗战期间,因上海棉布货源中断,王炎卿等人就在店里附设织布工场,生产泉州土布。

后排左一,王炎卿(王群荣/供图)

王炎卿参加泉州工商界政治学习(王群荣/供图)

1946年抗战胜利后,由上海建源、建成各号经理来泉开股东大会,决定将申厦泉企业合并,并将建裕改为建成公司,附设绸布门市部。施拔英、王炎卿把泉州中山南路建裕的门面扩大,创办商场,当年9月正式开业,成为泉州继“永康成”之后的大商场。1956年,建成百货响应政府号召,申请公私合营,建成成为国营纱布公司的经销部,王炎卿任经理职务,参加市工商联合会。

炉下埕4号

百年闽南传统民居 入选第一批泉州市历史建筑名单

游客走过炉下埕4号传统民居。(王柏峰)

炉下埕2号、炉下埕4号,也是炉下埕古厝边,体现泉州侨乡特色——两户均为家人下南洋赚钱寄回建房。2号为闽南传统四房看厅格局,2022年纳入古城立面改造,水泥灰外立面改造为红砖立面,屋顶也得以修缮。

炉下埕4号为闽南传统三间张两落大厝,建于1914年,1976年大修屋面。建筑资金为下南洋打工所赚,目前仍有人居住。占地面积215平方米、砖木结构、硬山顶、覆瓦屋面系统、塌岫式入口,木板门格栅窗,院落格局完整清晰,建筑主体插梁式结构保存完整。大门及两侧窗都是木制的,其上方有精美的木雕,门楣上方有花格图案,外墙窗户为石构窗,单塌岫式入口。2017年入选第一批泉州市历史建筑名单。

炉下埕46号

泉州彩扎花灯传承之家

陈晓萍作品

炉下埕46号,省级传承人、彩扎工艺师陈晓萍的“泉州花灯传习所”。

陈晓萍一家由开元寺东塔下迁建而来。他说,包括父亲陈天恩,算上祖父,加上自己和女儿,一家四代人做花灯。

陈天恩(陈晓萍/供图)

“泉州彩扎工艺由绸扎发展而来,绸扎则由唐宋纸扎发展而来,”陈晓萍介绍,父亲陈天恩自幼爱好纸扎人物,临摹小说绣像,观察戏剧中的人物动态和服装的样式、颜色的配置,在做学徒时又从前辈艺人那里汲取了很多创作经验,掌握了纸扎人物的特点。

泉州彩扎工艺由纸扎、绸扎发展而来,右图即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陈天恩出版的一套(12张)五彩画片《泉州绸扎》

1953年,陈天恩创作的《水漫金山》《牛郎织女》《武松打虎》《大闹天宫》等彩扎作品,参加华东区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,受到好评。1954年春,陈天恩参加泉州美术工场工作,既搞创作,又培养艺徒。后来工场改为工艺美术厂,他任彩扎车间主任。原来彩扎人物只装饰前面,不处理后面,1954年,陈天恩大胆改进,使绸扎成为完整性的圆雕,属于全国性创举,彩扎艺术身价大幅提高。1960年他的彩扎作品《花木兰》人物组雕被台湾省台北市民俗博物馆收购珍藏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还为陈天恩出版了一套(12张)五彩画片《泉州绸扎》。

陈天恩彩扎作品(陈晓萍/供图)

陈晓萍7岁跟着父亲学彩扎,至今已有50多年。“顾名思义,‘花灯’的‘花’就是花样百出,新奇。”陈晓萍说,每年元宵节花灯设计都要有创新,才能称为花灯。古时候,夜里没有灯光,一盏简单的纸花灯,或者带小轮的兔子、狮子等“高级货”花灯,点上蜡烛,是孩子们的“发光玩具”。民间花灯造型丰富有趣,飞禽走兽、花鸟草鱼、山水人物皆可创作。16岁那年,陈晓萍进入泉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工作,业余时间特别是临近元宵节,也做一些花灯。改革开放后,一些地方办起花灯展,陈晓萍卖出去的第一盏花灯是一家运输公司定做,一盏高约80厘米的用纸做的花篮灯,卖了50元,相当于当时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。

陈晓萍的女儿陈熙雅从小耳濡目染,生长在古城,她对泉州风物、习俗如数家珍,因此各种泉州元素频频出现在她的作品中。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,她积极求变求新,研磨出一套又快又整齐的针刺方法,而且一反业界在绸布上印刷画像的常规做法,在花灯绸布上亲笔绘制工笔画。

嫦娥奔月花灯 陈晓萍作品

拾遗

01

闽南民居建筑风格保留多

炉下埕没有官邸,民居建设年代跨度上百年,三合土、出砖入石、水泥灰墙、马赛克墙砖、红砖,平房、三间张、四房看厅,居额所题衍派、堂号、门联,雕饰,生动反映了时代风貌。

炉下埕匾额文化 各有精彩

炉下埕26号,门口对联巧妙嵌入姑姑姑丈名字,“合称良坦甘昆仲 顺报劬劳敏孝心”,感谢其从南洋寄钱回来资助建房。

炉下埕44号,开元寺东塔下丹水药店后人,迁建之后,题额不忘祖辈事业。

炉下埕76号,带天井,仿传统四房看厅格局,房间在天井两侧。

炉下埕13—3号,门口钉有“公产第1座”字样的牌子。

02

破古巷里水井多

破古巷,又名破鼓巷,据说因此处多为菜地,以形得名。

大寺后尤建人介绍,破古巷早年只有1号,埕院大,一家人崇尚体育,他和许多小伙伴会来这里玩。

破古巷4-1号王子健介绍,破古巷之前多为菜地,有一片地瓜园,住了一位老人家。王子健家原在今开元盛世附近,上世纪50年代末迁建于此。1958年,王子健参与筹建泉州味精厂,因工作需要申请安装固定电话,破古巷开始有了门牌编号。

上世纪50年代末,破古巷建房审批单

炉下埕——破古巷一带,因种菜需要灌溉,古井数量多,有些因修路或建房已被填埋,几口古井仍在使用,居民们取水浇花。

清军驿沈如瑜介绍,若遇干旱,他们也来破古巷2号旁边古井取水。

破古巷2号旁古井

破古巷6号旁古井

炉下埕62号旁古井,炉下埕54号庄先生记得,以前开元寺师父也来挑水吃。

此处古井原为双井口,后为安全考虑,改为单井口。

03

拾遗

彩绘墙让小巷变得生动活泼(王柏峰/摄)

炉下埕也是游客古城打卡点(王柏峰/摄)

“埕”在闽南方言中,实际上是“庭”的同音借字,意为“院外露天的场子”或“天井”,作为地名,是泉州特色。据了解,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,炉下埕多为空旷之地,整个炉下埕只有7户古厝边,加上破古巷1户人家,不同的姓氏居住于此,其余大部分为菜地,炉下埕地势南低北高,形如小山头,整个地势至少比现在高5米。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炉下埕并非热闹之所,少有行人,只有每年元宵游灯,西街拥堵之时,人们才选择炉下埕这条小巷通行。上世纪50年代末,适应泉州城市发展建设的形势,泉州城区内部分居民因城市建设发展迁建于炉下埕,另有其他县(市、区)群众在此买地建房;炉下埕还有一部分公产房,政府部门建设,提供给居民租住;逐渐形成今日繁华所在。

策划 ▏许志荣

统筹 ▏杨莹

文图 ▏黄艺芬

视频▏苏维斯 陈晓坤

配音 ▏吴晶晶

注:本文撰写过程中,得到开元街道、新春社区、谢绍贤、蔡永怀、尤建人、曾桂林、蔡君红等的大力协助,在此一并致谢。

关键词:

热门推荐